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版面布局的思考基礎:版型切割

版面布局的思考基礎:版型切割



在一片空白的空間中,不同的媒材到底要怎麼去放,才能讓讀者最看得下去?

有沒有一些幫助思考的原理和方法,可以讓我們來決定:文字要擺在這裡,而圖像要放在那裡。
然後,我們又可以有思考的方法來決定:圖像要多大張?而文字要多大?

這一切思考的基礎和原理,稱之為版面切割。

版面切割的方法,也是形成「區塊文本」的最基礎,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使用版面切割的方法,可以在畫面中最快速的形構成出「區塊」出來。



一般而言,去思考和練習版面切割樣的媒體技能,最初的入手方法是用「格線系統」這樣的工具來幫助我們。



資料來源: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怎么用?


什麼是格線呢?又有什麼用?來先看完,給自己一些往下理解的背景知識。

真的要去看,有背景知識,才能形成理解。


資料來源:《全聯福利中心型錄》2021/10/29~2022/01/20,頁03。

好,開始訓練自己可以從文本中看到「格線」。


格線的思考/網格的運用


在要設計的空間上,畫上了一格一格的輔助工具線,這樣,我們就有可以依靠的工具,來幫著我們去思考如何將媒材進行布局。


資料來源:《平面設計中 的網格系統》

《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將網格視為一種秩序系統來進行使用,......因為它體現了設計師是以一種結構性、有預見性的方式來進行構思和設計的。

對我們而言,則是把資料的堆放過程變成一種可思考的過程,而不是憑感覺。




資料來源:Dabner, D./普保羅譯 (2003)。《設計與編排》。新北市:視博文化。頁30、頁103。



這思考的過程是指:以網格為單位,例如四格、五格或二格為置放的空間。這樣,最基本的,資料的放置空間就獲得了一種規律,以網格為單位的規律。


資料來源:Tondreau, B./林卓君譯(2013)。《平面設計這樣做就對了》。台北市:遠流。頁10。


資料來源:柘植博芳/姜伯如譯(2008)。《平面設計就是這麼簡單》。台北市:三采文化。頁127。

但是,你有想過嗎?這格式的畫法有多少種呢?是不是只有很規律的一格一格那一種呢?不是。有很多種。來,看看有多少種畫出格線的思考方法。



在我們的教學系統中,你可以使用GIMP,快速的形成有格線的工作環境。




網格規律感作用的重要原則


網格易於讓作者,以空間的布局關係,去為媒材的組構形成某種可辨視的規律。規律可以有一種美感。也是一種閱讀規則。

於是,倒過來講,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或技法,是我們在使用格線時,最易來形成版面上的區塊感呢?


資料來源:Landa, R., Gonnella, R. & Brower, S.(2007). 2D: Visual basics for designers. New York: THOMSON. p.220.

有的:一、媒材元素一定要對齊,二、依「格」的比例(或重覆)來形成視覺上的規律感。


資料來源:Robers, L./張晴雯譯(2009)。《網格:平面設計的創意法寶》。新北市:新一代圖書。封面頁。


資料來源:pchome online 24H

各式「入口網站」是「對齊」與「規律網格」最易形成作用的地方。1是垂直對齊,2是水平對齊,3是居中對齊。



這是優惠卷,我們在gimp中把它畫上格線,還原設計時的格線思考狀態。這是依一定比例的網格把內容填進去。



這二張,那一張更有區塊感,為什麼?看得出我調整了那裡嗎?

這二個技巧,對齊以及比例,會讓所作用的媒材形成一種「區塊感」,區塊感是圖文整合寫作「結構性排版」的基本核心元素。


資料來源:極簡主義排版技巧

字一旦對齊,所有的字會形成一個區塊。你於是由右邊的圖區塊先看,然後再看左方文字區塊,再細分的話是看左下小文字區塊。這就是閱讀動線。


資料來源:《玉見》vol. 55

看看,大圖和小圖之間是不是有一種「格區塊」比例而來的規律性關係。所以,圖是一區塊,這區塊又可以細分為大圖區塊和小圖區塊,兩區塊。

來,你自己去感受看看,你自己閱讀的「動線」是什麼狀況?你有沒有被版面的「區塊」結構帶著跑?


閱讀動線的設計是整個非線性文本的版面設計之關鍵點。

真的要好好去觀察,去想想?


閱讀動線的理論


網格易於以空間視覺來創造區塊規律,以方便去形成閱讀動線。

但更重要的是,規律的布局是為了可以讓讀者快速的對媒材形成不同層級區塊,依區塊之重要性來決定眼球的進行方向,這就是「閱讀動線」。

這又決定了讀者的思考方向。

清楚的區塊凸顯,於是動線清楚了,於是思考方向就被指明了,思考的綜合規律就會對了,就會形成理解。

但,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追問:那麼,規律如何去形成閱讀動線呢?換言之,規律是以什麼力量去推動閱讀過程中的視覺流動方向呢?

首先,利用構圖原則(例如畫格線的方法)去形成群化,也就是有視覺上的一群一群之感。就此,形成群化的視覺區塊。

就一般的文本布局而言,這些區塊會因各種「屬性因素」,例如大小、顏色、形狀、明暗、意義等,而形成不同的視覺重量,視覺重量的流動帶動閱讀動線。

區塊不同的視覺重量,的另一種說法是區塊的「層級」。也就是會形成區塊的位階。

當資料被群化後,形成不同視覺重量的區塊,這些區塊的視覺重量,就是會一種「指引」,指引著視覺由重的區塊往輕的區塊去流動。這就形成視覺流動的方向。

網格是利用空間關係來群化的快速方式。群化區塊而來的此「視覺重量差異」會產生視覺的流動性,就是視覺動線。


資料來源:White, J. V. /沈怡譯(1987)。《創意編輯》。台北市:美璟文化。頁51。

去產生群化作用而形成區塊場的原理,筆者以胡塞爾《被動綜合分析》中所提的相似性、鄰接性、對照(對比)這三項原則來統攝。

「我幾乎無須說,相似性、鄰接性、和對照這些傳統的聯想規則以此方式在其顯而易見的、但卻含糊且完全不可理解的真理中獲得了一個藉本質明察而成為可理解的和精確的意義」。*

*胡塞爾/李雲飛譯(2017)。《被動綜合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14。





閱讀動線的推動力量


區塊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格線外,形成「區塊」的方法還有很多種。以後我們會談。現在先以格線法為例來說明,區塊感生成後,閱讀動線如何形成。

區塊感被形成後,閱讀中,區塊的移動之方向是被區塊的重量來決定。我們會先被「最有重量感」的區塊吸引,接著再往第二有重要的區塊移動過去。

去形成區塊之重量的方法,那就有很多了,大小、顏色、形態、方向、意義等等。在這裡先來看最常被使用的方式:「視覺上的形態」之大小。

「物件」大小的視覺重量

我們往往習慣由大物件到小物件的去看物件。這是利用「大、小」的對比性而形成視覺重量。這樣就有規律,有層級,有方向性。就可以方便閱讀和理解。

文字的大小是我們常見到的物件大小視覺對比之視覺「重量」的呈現形式。



很明顯,我們會由大字區塊往小字區塊去移轉視線的移動方式。



你會依畫面中人物的大小而形成的視覺重量去移動視線。下圖則是依物品的大小來移動視線。


資料來源:《7-11型錄》110/10/18~111/02/04。頁3。


媒材質性的視覺重量

媒材本身的特色往往就具有不同的視覺重量。例如,以圖像構成的區塊就會比文字有更強大的視覺重量。

同樣的圖像,「人物」的圖像又往往比其他圖像更具有一種視覺重量上的加重。


資料來源:日本設計那麼好看,原來有這4個排版技巧

人物圖像周圍密密麻麻的一堆字,頓時讓人覺得彷彿棉絮一般的「不重」。

下圖,最上方有視覺上最大的圖像區塊,這是大小又加上圖像,有最強大的視覺重量。

你看出來了嗎?你會第一眼就看過去。


資料來源:《volvo汽車主雜誌/2021夏季號》

這版型的區塊,最上方區塊最大是清楚明顯,又是圖像,由上而下形成視覺重量。往下二個區塊,雖然是純文字,但中間區塊的「字」是大字,有媒材物件視覺大的重量。

最下方區塊,字是小字,圖像雖有但並不大。於是我們由上而下地看下來,視覺的流動方向很明顯而暢快。

再來,下圖。



人,並不大;旁邊的字還蠻大的。但,人的圖像,仍會抓住你的視覺,成為圖像的視覺中心,即視覺的最重之地。

以形態、顏色形成區塊的重量大小

圓的和方的都有其相似性。圓的會形成邏輯上的區塊,方的也是。這是相似性之運用。但方的物件在形態上的視覺重是是大於圓的,我們會先去讀方的區塊讀完再去讀另一塊。


資料來源:《daikin家用空調綜合型錄pcw2021》

圓的形成一種視覺區塊,而方的又形成一種視覺區塊。這裡有區塊內物件形態大小上的視覺重量差異,方>圓,就可以形成流動。

請看下圖。


資料來源:《mypet-club com》no.88

下方狗的區塊內物件視覺本來就較大。顏色是深沈的色系,相比於明亮色系,則是顯得更重,增加了「視覺重量」。

我們會依區塊視覺重量來進行閱讀視線的移動,然後閱讀動線就形成了。

以「意義性/情感性」形成區塊的重量大小

當然,也可以用某種「社會性的意義」來讓區塊顯得有重量。


資料來源:Nah, K, Jun, J., Kim, H.,& Ka, B./許乃云譯(2010)。《設計要怎麼企劃》。新北市:博碩文化。頁目錄。

樂譜、音箱、電子琴和演唱者貓,構成一組「意義」的區塊。「意義」讓這區塊,更有重量。

再看下一張圖,三支貓形成的區塊中,「戴口罩」的貓有一種新奇性的「意義」,給予了這區塊更大的視覺重量。



來,看看影音的綜合說明。



視覺「重視」的理論






資料來源:Denton, C./劉錫權、陳幸春譯(1998)。《視覺傳達》。台北市:麥格邏希爾。頁54-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