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從視覺焦點到文本主題







從視覺焦點到文本主題



圖文整合文本的「被理解」過程,是由「主題概念」被確認後,再由區塊化資訊以特定閱讀動線來進行充實,這一過程的開展與結束。

換言之,從「理解」的過程而言,主題概念先要被「看出來」,主題概念「一定要被理解出來」,之後其他的區塊化媒材訊息(即區塊化)再來對主題概念加以充實或補充,最後理解完成後形成意義對象的給出。

理解過程對區塊資訊的先、後閱讀過程就是視覺動線的過程。






主題概念的形成過程

就理解的過程而言,主題概念是首先要被掌握的意義對象物。對象物,就是指可以獨立化而存在的物件。因為是「對象物」了,所以才能被充實或補充。

但意義「對象物」的形成,是有一過程的。依胡塞爾的《邏輯研究》的理路,意義對象物的形成是由非對象性的質材為媒介轉化而來。這媒介或是圖像(加文)或是文字符號(加圖)為媒介,帶出主題概念對象化意義。

就圖文整合文本而言,主題概念一般而言,有二種被形成的方式,(一)是先圖再文,(二)是先文再圖。


先圖再文



首先,你會先看到圖像的某一點,然後你停了下來,此時的位置是「視覺焦點」。從視覺焦點,你發展出「視覺主體」,就是花群中的飲料這一圖像。

這時,這圖像是「意義不確定性」,圖像可以被連想出太多可能性了,於是在「文字」這一媒材的對之限定之後,給出了意義明確的「意義對象物」出來。於是形成了精確的「複合概念主題概念」,本例是「特定品牌的飲料」。

有了獨立自主性的意義對象物,於是「果汁含有率28%」這一群塊化資訊,就可以對這一意義對象物加以補充、擴張,形成更豐富的理解。

視覺焦點

視覺主體 + 文字(限制意義)

複合式主題概念(更精確意義對象物)

再來看下圖:


視覺焦點是「眼睛」,視覺主體是一位女性人物,但最後在與文字(水感、配方、妝感)綜合之後,所呈現的主題概念是「女性化妝品」(複合主題概念)。

視覺主體(意義不確定)和最後導出的複合主題概念(精確意義確定),往往可以是不同的。這真的是要「特別去留意的」。這是「連想」的作用。下圖就表現的很清楚。



視覺主體是「梅花鹿」圖像,但最後導出的的具體主題概念是「台幣500元」。

先圖後文,這樣的一種文本布局模式,重點在於了解「圖像」的歧義性,有太多相關「聯想」意義可以浮出來,這是一種意義的不確定性。在這種狀況下,就需要「文字」來加以限制,形成複合式更精確的意義給出。

從「聯想」到「限制」這樣的一種過程,恰恰是最有「創造力」的一種轉化過程。有時,說文本「好」,也正是好在這裡。

而,那個要來限定視覺主體圖像的「文字」,就往往必須是與其他區塊訊息相較起來,在視覺閱讀動線上緊接於視覺主體圖像。也可以說是整體閱讀動線上,是處於第二順位的位階。第一位階無疑的是視覺主體圖像。


那一個文字區塊是要和圖像結合以形成主題概念呢?

在先圖再文的模式下,是不是有可能只有「單獨圖」的作用,而不必再加上文字的限制作用呢?有的。

如果,(一)圖像的意義真的非常精準了;或著,(二)圖像是什麼意義根本不重要,圖像就只是單純的要來「吸眼球」之作用而已。例如雜誌的幫面人物。



這是名人圖像,意義非常明確「對象化」了。並不需要再有文字來加以限制以形成精確的意義。再來,這雜誌的文本主題是「商場目錄」,和那位名人的關係真的不大。這是很單純的「名人當作封面」吸引眼球的文本作用。


先文再圖

先文再圖,是指文字在構圖中成為視覺焦點。你整體文本的初期整體性的瀏覽中,文字是先被辨視出來的。

文字,本來就是具有非常精準性的對象化之意義。

如果,在先圖後文的模式中,文字是把圖像意義精準化或對象化的手段。那麼,先文的模式中,文字的意義已精準的對象化了,「圖像」的作用並不是那麼絕對或重要,常常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之作用。


文字已把意義講的很精確了。圖像是一種添加性的輔助,沾光沾光而已。你可以把圖像換成其他的圖像,都不會妨礙你對這文本的最後主題理解。

這和先圖後文的文本最後理解之意義給出是不同。先圖後文之模式中,往往換了另外一張圖像,最後的文本理解之意義給出,就會不同。例如下圖。


在先圖後文的模式中,想像一下,把人物和背景換成「現代的」,於是你的理解結果,會不同。就會變成現代劇紅樓夢,而不是清宮大戲。

所以,一般而言,我們常看到的手法是,只單獨的使用文字來凸顯文本主題。這夠了。其他的區塊文本,再對這文字的文本主題再加以補充豐富文本。



這文字已清楚的不得了了,幾乎是太完整的意義對象了。你把背景圖換成其他的圖像,都不影響你對這文本主題的理解成果。背景圖像選用的好或不好,會有加分或減分的作用,而已。

甚至,你把背景換成一位美女圖,主題概念也不會有理解上的不同。



最後,總結而言,在先文後圖的模式中,文字把主題概念標示清楚了,圖像的作用對不會對文字有什麼意義上的改變(這是和先圖後文不同之處)。圖像是點綴、豐富的作用,不是「限制」的作用。

所以,如下圖,你可以想像一下,不斷的改變圖像,都不會影響文本所給出的理解意義。



因之,在先文後圖的模式中,常常可以看到的是:就是只使用文字這樣的用法。






視覺焦點的設定

不管是那一種模式,首先總是要讓眼睛在作品中停了下來,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理解過程。停下來的地方,就是「視覺焦點」。

在視覺焦點處,睛睛停了下來,於是從這開始,來形構成視覺主題,視覺主體被辨視出來後,依先圖後文或先圖後文的模式,再形成主題概念。

讓視覺焦點能清楚而快速的被感知到,是成功的圖文整合文本在寫作構思上的第一步。就構圖理論而言,最常被使用的方法是「對比」。在對比的差異中,視覺焦點被感知了。


資料來源:Faimon, P. & Weigand, J. /洪慧芳譯(2009)。《設計原點》。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頁74。

紅與黑的對比,使得視覺焦點被意識到了,於是發展成視覺主體,鞋子。

至於「鞋子」在這畫面中,是要形成什麼「主題概念」,就要看整體文本的布局。

對比作用的形成,是有一些「排版原理(視覺溝通原理)」可以用來創造出「對比」。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j3N8HvRppI


視覺焦點的構圖原理

讓視覺焦點被位定出來是去理解非線性文本的第一步,絕對必要,否則,對文本的理解就會中斷。

在視覺掃瞄中看到差異,或著一般說的「對比」,能快速的讓視覺焦點被定位出來。視覺掃瞄這一過程,是在一種「非對象性的感知」過程中來完成。

換言之,在掃描過程中,視覺是被文本的「構圖結構」來引導出視覺焦點的定位點,而不是被文本中的媒材內容。所以,要形成視覺焦點所依賴的是「構圖的形式力量」。因之,你一定要學會構圖原理的使用。

文本一開始如果沒有依構圖原理之思考而使「差異」被感知出來,往往會不知如何讀下去。如下圖,就是一種掃描起來比較不易形成「差異感」的呈現方式。



去形成差異(對比)的構圖原理,有很多。


資料來源:Faimon, P. & Weigand, J. /洪慧芳譯(2009)。《設計原點》。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頁74。

顏色、大小與形狀,是最常用的技巧






資料來源:紅糖美學(2019)。《版式設計》。台北市:睿其書房。封面頁。

除此之外,你可以有更多想像決定用什麼方法來構成差異以形成主題。請按下列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