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動線的布局設計思考
一旦可以使得文本的媒材以「區塊化」的形式來布置後,再來要去跟著思考的是閱讀動線的布局。
文本主題被掌握了,其他的補充性資訊也以「區塊化」的形式被整理了,很邏輯的,我們碰到的問題是,這些區塊是以什麼樣的順序,被閱讀的?
區塊的閱讀,是一種無序的狀況上被閱讀的嗎?當然可以,如果沒有進行什麼設計上思考。那麼,這就接近一般而言的「後現代文本」,亦即,每個人都會讀出他自己的文本意義。
但,這不是本文的思路。
從傳統的設計或排版的領域中,我們看到一些設計∕構圖原則,可以使得區塊被感知的順序成為一種可被設計安排的過程。依著這些原則、技巧,可以使得區塊文本內容,在被閱讀的順序上,成為創作者可控的部分。
why?閱讀動線
其實,你應該發問的。去問:為什麼,一定要讓區塊形成某種有序的閱讀狀態?這是好的追問,不是嗎?
如果你的文本,反正就是要讓讀者去亂讀,換言之,如果你也沒有什麼主概念要去和讀者「溝通」,文本只是一種亂讀的遊戲,那麼,你根本可以不用去管「閱讀動線」這一部分。
你文本中的區塊內容,可以「憑感覺」亂擺,沒關係。
但是,一旦你有某種「意圖」想要透過文本,尤其是圖文整合文本,和讀者溝通,那麼一種「有序」的文本被閱讀過程,就是一種必要。
因為,「人」這種存在物,必須在某種有序的理解過程中,才能從文本中獲得一種「可以相互被理解,即可以被溝通」的意義。
於是,如果你的圖文整合作品不只是一種自己看得懂的東東,而是一種可以傳達出某種意義的文本,這意義是可讓不同的讀者都最大可得的相同地獲得。
你去掌握一種能力,一種對文本媒材布局的能力,在這裡是指區塊文本的閱讀動線布局能力,就是一種必要的寫作能力。你無法逃避的。
區塊意義的層次位階
群化,你懂了。就是區塊化,把相關的資訊都放在同一區塊內來被「理解成一完整的意義」。只有被理解成完整的意義後,這被理解的區塊意義,才會對主題文本進行補充。
那麼,區塊意義的「層次位階」是什麼意思呢?
文本主題是所先要「凸顯」出來的。之後,我們要去形構成區塊內容,這區塊內容是要有「有序」的方式對主題概念進行充實、補充的過程。
如何去思考、去組構「區塊的有序」?
區塊文本的補充,這是過程是有序的,而不是雜亂的,這一有序的過程就是視覺動線的設置。從文本作品的最後的意義給出這角度而言,就是意義補充過程的區塊意義層次位階的建立。
換言之,愈是意義重要的區塊,就應是要先被閱讀的區塊,也就是要先去補充文本主題的區塊。
資料來源:Cullen, K. (2005). Layout workbook. Singapore : Page One. p.74.
如圖,我們可以說第一區塊是文本主題。第二區塊是圖像內容,用來充實文本主題。再來是第三文字區塊的補充過程。
在閱讀動線的布局過程中,意義的重要性是更緊要的區塊,在閱讀動線上就要安排在更前面。
換言之,就整體文本意義給出的思考而言,我們是以「區塊文本」在其補充過程中意義的重要性,來決定其被閱讀的動線次序。
我們以「區塊意義的層次位階」先來決定那個區塊要先被閱讀,那個要隨後被閱讀。
區塊閱讀的順序被決定了之後,再來就是我們要運用構圖、排版原則,在視覺上能夠使區塊被閱讀的順序,是正如同我們依意義之位階所決定的那樣。
閱讀動線與視覺溝通理論
來,先看筆者的分析,首先,1和2構成了先圖後文模式的文本主題。再來,3、4、5、6就是區塊內容的依次補充。
你會同意筆者的閱讀結構分析嗎?未必。可能,你不服氣的很。但,我也沒有說,我「絕對」是對的。
是的,這就圖文整合文本的麻煩之處,但也是有趣之處。
傳統線性文本,早就用文本物理性結構的「線性」決定了你的閱讀動線(例如看電影或看文字為主的書),你的閱讀過程,所以,並沒有閱讀動線會產生爭議的問題,如果有問題,一定是你個人的問題。文本一定沒問題。
圖文整合文本,在「閱讀動線」這一面向上,是注定有爭議的。因為,區塊閱讀動線的結構,是要被「創作者」設計出來的,而不是用文本的物理結構來決定的。
所以,你要有「構圖」的能力,來安排圖文整合文本中依視覺之特色而來安排的閱讀動線。
恰恰是我們依人的視覺理解特色來構圖,所以,視覺理解特色是什麼,就重要了。視覺理解特色,也被稱之為視覺溝通理論。
閱讀動線的推動力量:視覺重量
人的視覺理解,並不是一種「客觀的」過程。人的視覺理解,被一些原則所左右,正如同你的「使用語言」是被語法所左右一樣。
這些結構、決定、左右著最後視覺呈現、理解的「原則」,也就是視覺溝通的理論或原則。
在我們之前所談的,關於視覺焦點、關於區塊構成的諸總原則,也就是視覺溝通的理論;決定視覺上對於圖文整合文本的閱讀動線的規則,也是視覺溝通的原則。
我們之前所談的「構圖」原則,亦是,也可以總稱之為視覺溝通原則。正因為我們都有某種「共同性的」視覺溝通原則,所以我們可以使用視覺來「相互溝通」,來給出可以被共同理解的意義。
決定閱讀動線的視覺溝通原則,我們稱之為「視覺重量」的構成原則。英文是 visual hierarchy。
資料來源:Cullen, K. (2005). Layout workbook. Singapore : Page One. p.74.
形構視覺重量的諸法則
視覺,是有「偏見的」,它會認為,什麼狀況下,視覺的重量是比較重的。
資料來源:Denton, C./劉錫權、陳幸春譯(1998)。《視覺傳達》。台北市:麥格邏希爾。頁54-56。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原則,讓視覺可以「判斷出」那個視覺對象物是比較重的。
區塊感被形成後,在閱讀中,區塊的移動之方向是被區塊的重量來決定。我們會先被「最有重量感」的區塊吸引,接著再往第二有重要的區塊移動過去。
透過前文的說明,可知有很多原則,例如大小、顏色、形態、方向、意義等等,可以形成創作上的思考或技巧,來型塑區塊之重量。
「區塊物件」大小的視覺重量
一般而言,區塊視覺上的「大小」,很容易就可以型塑出區塊的視覺重量。
文字區塊的大小,是我們常見到的物件大小視覺對比之視覺「重量」的呈現形式。
很明顯,我們會由大字區塊往小字區塊去移轉視線的移動方式。
再來是,再來是區塊中「圖像物件」之大小,也是視覺重量的決定性因素。
資料來源:《7-11型錄》110/10/18~111/02/04。頁3。
媒材質性的視覺重量
媒材本身的特色往往就具有不同的視覺重量。例如,以具像物圖像構成的區塊就會比文字有更強大的視覺重量。
你會先看「貓」。下圖,你會先看人物像。
同樣的圖像,「人物」的圖像又往往比其他圖像更具有一種視覺重量上的加重。
以形態、顏色形成區塊的重量大小
圓的和方的都有其相似性。圓的會形成邏輯上的區塊,方的也是。這是相似性之運用。但方的物件在形態上的視覺重是是大於圓的,我們會先去讀方的區塊讀完再去讀另一塊。
資料來源:《daikin家用空調綜合型錄pcw2021》
圓的形成一種視覺區塊,而方的又形成一種視覺區塊。這裡有區塊內物件形態大小上的視覺重量差異,方>圓,就可以形成流動。
請看下圖。
資料來源:《mypet-club com》no.88
下方狗的區塊內物件視覺本來就較大。顏色是深沈的色系,相比於明亮色系,則是顯得更重,增加了「視覺重量」。
我們會依區塊視覺重量來進行閱讀視線的移動,然後閱讀動線就形成了。
以「意義性/情感性」形成區塊的重量大小
當然,也可以用某種「社會性的意義」來讓區塊顯得有重量。
資料來源:Nah, K, Jun, J., Kim, H.,& Ka, B./許乃云譯(2010)。《設計要怎麼企劃》。新北市:博碩文化。頁目錄。
樂譜、音箱、電子琴和演唱者貓,構成一組「意義」的區塊。「意義」讓這區塊,更有重量。
再看下一張圖,三支貓形成的區塊中,「戴口罩」的貓有一種新奇性的「意義」,給予了這區塊更大的視覺重量。
來,看看影音的綜合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