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布局思考:意義的指向器
文字在圖像橫行的時代,到底還有什麼作用?
這是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地方,否則我們就應「不要使用文字」,才合乎時代的變化,不是嗎?
但,為什麼文字是無法被取代的呢?無法被癈除的呢?那是因為文字本身在呈現意義的模式,是無法被圖像取代的。
那是什麼?文字能指出一種「空乏意向性」,哈, 嚇到你了嗎?這術語。這是胡塞爾現象學的術語。
這意指,文子會帶出一種「純意義」的感受,這裡面沒有「感官經驗值」。所以是「空泛意向性」。
但正因為如此,所以,很適合「圖像」那種充滿感官經驗性的媒材,為 「文字」的空泛意向性,來進行補充說明。
倒過來說也可以。圖像因為有文字的「定錨」作用,才能開始為理解它而指出方向。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9AHAqu_bis
如果沒有那幾個文字,你要怎麼去理解圖像是要指向那個理解方向呢?上圖是談城會中的音樂。New York JAZZ。
文字的「抽象性」是很適合被「圖像」來補充的,這過程是「充實」過程。充實過程如果最後達到一種滿足,那麼「意義」就會被給出。
對「人」而言,理 解這行為就產生了。
所以,一旦要來談文字布局,那麼我們所要關心的面向就在於:透過更好的文字布局,即傳統的排版說法,讓文字的「抽象意義」更精準的被受眾掌握到。
這是文字布局思考上所要去達到的目的。沒有其他。
所有的文字布局技巧,都只是尋求更好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的。
文字本身的可讀性與顯著性
文字的本身以及文子與文字之間的關係,就有許多要去注意的地方。讓你對文字的理解更快、更精準。不要誤判。
可讀性與顯著性,是去思考文字布局的重要一對概念。這二者是相對立的。
可讀性要求「快速讀過」而理解,而不必一字一字都弄清楚。我們讀文章內文,就是這種閱讀模式。
顯著性,在於文字對你是凸出的,可以讓你一字一字地去讀過去。這樣,可以欣賞、慢思、不會誤讀。
字體本身
字體本身所先要去考量的是襯線字(serif)和非襯線字(san serif)。
你可以看到,襯線字就是有像三角型的凸出點。這有利於引導讀者的閱讀動線,可以加快閱讀速度。這是「可讀性」。
一般而言,在有大量及字的「內文」往往都會這種字體。像是我們所熟知的「細明體」。讓讀者可以在大量的文字中,快速的閱讀。
所以,這是「可讀性」強。重點在於形成快速文字間的閱讀流動,並可以理解文字的意義。而不必一字一字的看清楚每個文字。
而像是各種大小標題,因為不用特別強調被閱讀的速度,就可以使用「非襯線字」。或著,字不是很多的狀況下的內文。例如廣告中的「標題式內文」。常看到的是「黑體」。這是「顯著性」。
「顯著性」在於能夠一字一字的讀掉,所以速度上較慢,但讀的清楚,不會誤讀、誤判。
資料來源:《聯合報好讀周報》2021/11/01。頁6。
所以,我們往往會說,標題要注意「顯著性」,讓大家來注意到標題,這常用「非襯線字」來呈現。內文要重視「可讀性」,讓內文讀起來舒服、不勞累。襯線字,容易達成這目的。
非襯線字,顯著性強,讀者看得慢,可以慢慢的一字一字欣賞字體以及「意義」。所以,很多有造型感的字,都是非襯線字。
資料來源:釋真定(2000)。《解析法華文句釋安樂行品》。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
文字在圖片上的顯著性呈現
文字壓在圖像上是常用的手法,但也可能讓文字看不清楚。描邊字,是一種很常用的解決方法。
字與字之間的空間關係布局
談完文字本身,再來是談文字與文字之間的空間關係。很少看到只是單獨一個字的出現。文字都是「很多字」共同出現。
那麼,文字與文字之間的空間關係布局,要怎麼來思考呢?
有幾個重要的概念,你一定要有。
資料來源:高橋佑磨等/劉小鳳譯(2017)。《圖解設計的原理》。台北市:不求人文化。頁52。
行距的思考方向
一般而言,會說適當的行距應是文字大小的0.5~1倍。但這是一種原則性的講法。是有一些可推理的原則可以讓我們來調整行距。
先看一下這學術期刊的排版。
資料來源:李明哲(2008),〈文本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以個人電腦雜誌早期發展為考察對象〉,《新聞學研究》(TSSCI),97:83-125。
這是一頁一欄的排版。一行的字很多,所以「行寬」很長。
行寬很長,視線由左而右移動很費力、慢。累了,所以可能再繞回來接下一行時,有可能會失誤。因此,一行一行之間的距離「高」一點,可以讓讀者順利的接下到一行。
這裡,形成了一種原則,行寬愈長,行距愈高。這很合乎閱讀習慣,不是嗎?
反推回來,如果行寬很短的版面,例如一頁很多欄的版型,那麼,行與行之間的高度就可以不用那麼高,因為閱讀的過程很容易就從上一行接到下一行。
也就是,行寬愈短,行距愈低。流行性的報刊雜誌,要的是讀者快速流暢的閱讀,所以,往往,多欄,行寬短,因之,行距低。
資料來源:《玉見》vol.56。頁53。
以上是原則。一種真正讓人讀起來舒服的行距設定,真的是一種藝術,要有多年的經驗和感受,才能成就。
留白:讓文字快速群組化(區塊化)
前面,我們一直強調一個觀念,即媒材要能「群組化」,群組化用空間的概念來談就是「區塊化」。這樣才易於形成層次化的閱讀,才能形成閱讀動線,才能有理解的過程。
文字也是一樣的。
而留白就是讓文字群化組(區塊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藝術化」的方法。
讓想要群化(區塊化)的那一組文字,在其周圍都有「留白」,這樣,文字的群化(區塊化)效果就出來了。
資料來源:高橋佑磨等/劉小鳳譯(2017)。《圖解設計的原理》。台北市:不求人文化。頁137。
還記得前面有提到的「落段間距」嗎?那就是一種「留白」的方法之一。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間距而有「留白」,而形成各自段落的區塊化。
資料來源:株式會社Flair/鍾佩純譯(2017)。《版面設計學》。台北市:睿其書房出版。頁25。
來,可以看到,大面積的「留白」,讓文字區篕化效果非常凸顯,你幾乎無法不被吸引去去看到「那一群文字」或那一個文字區塊。
資料來源:Tanaka, K., Hara H., Hayashi, A.,& Yamada J.(2014)/謝薾鎂譯。《這個設計好在那裡?》。台北市:旗標。頁37。
當字很多時,好的留白會讓文字的區塊感明顯,那麼視覺的動線就會清楚。
深刻一點的講,留白所能產生的影響,不只是「閱讀的順暢度」而巳,而是會對文本的理解成果產生影響?
你能看出下列二圖,因「留白」的作用,所產生的意義呈現上的差異嗎?
對齊:文字群組化的方式
留白,會形成文字的群組化之感知。
另一個常見的使文字有區塊感的技法是「對齊」。
不管是靠左、靠右、居中或其他方式,只要文字以「對齊」的方式來呈現,那麼相互對齊的文字組在視覺上就會易於被視之為「一區塊」。
來,透過「對齊」這概念,你可以看出多少個文字區塊出來。
就一種視覺上的「美感」而言,在非大量內文的狀況下,文字以大、中、小這樣的有視覺變化的形式來呈現,並對齊,形成一區塊。是最穩妥的方式。
下圖。
上方的字,靠左。形成一區塊感。下方的字,靠上,又是另一區塊。你不會想把這二區塊「併起來」感受。
有人用「便當排版法」來強調「對齊」的作用。
上面這個是用ppt當範例來講解,但原理是一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