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RE:從視覺焦點到文本主題







從視覺焦點到文本主題



圖文整合文本的「被理解」過程,是由「主題概念」被確認後,再由區塊化資訊以特定閱讀動線來進行充實,這一過程的開展與結束。

換言之,從「理解」的過程而言,主題概念先要被「看出來」,主題概念「一定要被理解出來」,之後其他的區塊化媒材訊息(即區塊化)再來對主題概念加以充實或補充,最後理解完成後形成意義對象的給出。

理解過程對區塊資訊的先、後閱讀過程就是視覺動線的過程。






主題概念的形成過程

就理解的過程而言,主題概念是首先要被掌握的意義對象物。對象物,就是指可以獨立化而存在的物件。因為是「對象物」了,所以才能被充實或補充。

但意義「對象物」的形成,是有一過程的。依胡塞爾的《邏輯研究》的理路,意義對象物的形成是由非對象性的質材為媒介轉化而來。這媒介或是圖像(加文)或是文字符號(加圖)為媒介,帶出主題概念對象化意義。

就圖文整合文本而言,主題概念一般而言,有二種被形成的方式,(一)是先圖再文,(二)是先文再圖。


先圖再文



首先,你會先看到圖像的某一點,然後你停了下來,此時的位置是「視覺焦點」。從視覺焦點,你發展出「視覺主體」,就是花群中的飲料這一圖像。

這時,這圖像是「意義不確定性」,圖像可以被連想出太多可能性了,於是在「文字」這一媒材的對之限定之後,給出了意義明確的「意義對象物」出來。這是「主題概念」,本例是「特定品牌的飲料」。

有了獨立性的意義對象物,於是「果汁含有率28%」這一群塊化資訊,就可以對這一意義對象物加以補充意義,形成更豐富的理解。

視覺焦點

視覺主體

主題概念

再來看下圖:



視覺焦點是「眼睛」,視覺主體是一位女性人物,但最後在與文字(水感、配方、妝感)綜合之後,所呈現的主題概念是「女性化妝品」。

視覺主體和主題概念,往往可以是不同的。這真的是要「特別去留意的」。這是「連想」的作用。下圖就表現的很清楚。



視覺主體是「鹿」,但最後的主題概念是「500元」。

而用的方法是「對比」。在對比的差異中,主題的主體被快速的辨視出來,之後再形成主題概念。


資料來源:Faimon, P. & Weigand, J. /洪慧芳譯(2009)。《設計原點》。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頁74。

紅與黑的對比,使得視覺主體(即主題主體)被辨視了出來,鞋子。

至於「鞋子」在這畫面中,是要形成什麼「主題概念」,就要看整體文本的布局。
補充:對比的構成原理

對比作用的形成,是有一些「排版原理(視覺溝通原理)」可以用來創造出「對比」。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j3N8HvRppI

再來是要去補充主題以形成意義充實之其他資訊。

對主題進行補充,在圖文整合文本中是以「區塊化」的原則,用「區塊內」的訊息,來對主題進行補充。這是核心中的核心!

形成區塊感的技巧很多,諸如前所談的「對齊」就是一種很常用的手法。

但從構圖的理論來談,區塊的構成的另一種構成思維方式是「群化」。

資訊以其類以性被歸類為某一群組。群化就必然是區塊化,再依區塊的視覺重量(意義的重要性),讓讀者有次序地對主題進行補充充實。

如何去群化?是重要的圖文整合寫作技巧。只有群化後才能形成一種依序的過程來對主題進行補充。群化是讓訊息物件以某種相似性來進行群化過程,例如 形狀、大小、顏色、紋路、甚至是意義。




來,你看到的是五個物件,還是二組物件?

是二組。這就是群化的力量。這例,以形狀來構成群化。

凸顯主題與群化成區塊來補充訊息,是非線性布局的想考軸線。


凸顯主題主體的構圖原理


差異,或著一般說的「對比」,最快的讓主題從畫面中跳了出來,即凸顯出來。

讓主題凸顯出來是去理解非線性文本的第一步,絕對必要,否則,對文本的理解就會中斷。

主題沒有「差異」地被凸顯出來,往往會不知如何讀下去,失去了文本被組織起來的動線。這導致了理解的困難。



去形成差異的方法,有很多。


資料來源:Faimon, P. & Weigand, J. /洪慧芳譯(2009)。《設計原點》。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頁74。

顏色、大小與形狀,是最常用的技巧




資料來源:紅糖美學(2019)。《版式設計》。台北市:睿其書房。封面頁。

除此之外,你可以有更多想像決定用什麼方法來構成差異以形成主題。請按下列圖!





層次位階的群化



主題是所先要「凸顯」出來的。所以,之後,是要如何去對主題概念進行補充而充實的過程。

這是過程是有序的,而不是雜亂的,這一有序的過程就是視覺動線的設置,從作品的角度而言,就是畫面層次位階的建立。這建立的過程,就是以區塊化來思考,即群化。


資料來源:Cullen, K. (2005). Layout workbook. Singapore : Page One. p.74.

那麼,群化或著說區塊化,有沒有思考的上邏輯,可以幫助我們來進行文本區塊化的構成呢?



一般而言,從「設計」的領域來說,常會看到「大四設計原則」,即對比、重復、對齊、相近。對比,之前談過,更易於把主題強調出來(當然,也可以透過對比去形成群化);其餘三個,則是形成區塊(群化)的常用視覺原理。


資料來源:羅蘋.威廉斯/張妤菁、呂奕欣譯(2015)。《好設計,四個法則就夠了》。台北市:臉譜。頁13。

← 1:50開始。



區塊內容與主題之間的合邏輯性



但重要的是,要拿來進行充實的群化的層次訊息,與主體之間要有「合理的」的邏輯關係,所以「充實」才不會因無法理解而失敗。




左邊圖的充實關係,很清楚。不斷的為「豆漿」這一概念來補充充實。右邊的圖,人物圖和「豆漿」的關係-, 就令人費解,這會形成理解過程的「中斷」。

如果再仔細的看,右圖,是人物把標題壓著,亦即,人物是在上面的,會形成主題。於是,「豆漿」來對人物進行補充說明,就更令人費解了。用胡塞爾《邏輯 研究》中的說法,這是「失實」,亦即,補充說明失敗。



從媒材屬性來構思區塊化(群化)的各式原則



前文強調,要去充實補充的資料,往往是以「群化」的姿態來進行充實過程。

但在這此,我們著重於素材本身所能帶出的屬性,例如質性、大小、形狀、顏色、紋理、明暗,意義,所構成的相同性或相似性。空間位置關係而來的群化效果,往後再談。


資料來源:Denton, C. / 劉錫權、陳幸春譯(1998)。《視覺傳達》。台北市:六合出版社。頁57。

1左圖
2右圖

我們可以從右圖看到,主題凸出之後,有不少群化的補充資訊,這些都是以群化的形式呈現。

那麼,你能指出是用了什麼「原理技巧」來構成這種群化的呢?顏色、形式、質 材、位置?

來,我們先從素材的本身質性看起。



漫化人物,因其本身質性之相似性(都是漫晝人物), 成為一群化的層級性訊息,首先跳出來,成為第一層級的優先充實性訊息。

再來才是,在其人物後面的辦公室的環境這訊息,這是第二級的重要性,是跟著第一層級後再來補充充實。

再來,我們注意形狀的相似性所來的群化作用。


資料來源:〈義美食品商品DM〉。

珍奶,除了有質性上的相同外,在意義充實作用的構成形狀上也相同(都有導引線),加強了群化作用力。這三杯是「一群」而來的整體,而不是小圖對大圖的一種對主題的充實作用

下面有二張圖,一張是原圖, 一張是我加了紅色框線的解釋圖。請問?這些群化訊息中,那一個是主題?而其他補充性充實群化訊息,那一個又會是具有優先性?第二位的又是那一個?

請問:你是如何來判斷的?你所依的「原理」是什麼?




資料來源:史蒂夫.斯托克曼著/楊雅琪譯,2016,《一學就會的拍片課》。新北市:大家出版。封面頁。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質素(字)、形狀(方型)外,顏色(黃色、白色)也被用來加強群化的形成。

再來,下一張圖就用各種不同概念來群化主本內的媒材。


資料來源:木柵靈糧堂DM。

小提琴和鋼琴是和「音樂意義」相關,而鋼琴又壓在聖誕樹上,三者形成群化。金字的大字,群化。有白底的小字,群化。最後,所有的小字又是構成一群。

閱讀動線則是由視覺面的大往小,再由有底色往無底色。

要形成群化,區塊化,除了考量媒材自身屬性之外,另一思考重點是媒材之間的空間或位置關系(下篇重點)。這二面向加起來,也就是完整的「構圖」因素。


資料來源:Cullen, K. (2005). Layout workbook. Singapore : Page One. p.7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