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位置與群化作用:群化的空間性技巧
文本,要有充實過程才能形成意義之給出。這是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一再指出的。
就圖文整合文本而言,充實過程是在主體凸顯後,其他資訊以「群化」的手段,組成不同重要性層級的群組,對主體依重要性之順序,來進行充實補充,以達到最後的文本理 解。
即,文本有意義的給出。
這是我們在前面的教學內容中所一再說明的部分。
第一圖組
充實的過程,是以群化的資訊來進行。所以,如何去創造群化就是重中之重。
之前我們提過了很多方法,大小、顏色、形式、甚至意義。這些是針對媒材本質之性質來分析的。但,群化之所以可能, 不只是媒材本身之特色而己,媒材與 媒材之間的位置/空間關係,是群化的非常重要方法。
空間關係的群化,另一種通俗的講法是「留白」。很不容易理解,我們特別提出來加以說明。
白色框線所構成的群化之作用,就是以「空間位置關係」的思考角度來完成的。
物位與物位置很靠近
例如,第一圖組。「不老藤」與左邊的圖案,其實是被辨視為一組的。但為什麼可以是一組呢?那是因為這二物件的位置很近,幾乎靠在一起,形成了「群化」之訊息。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7icNffxXE
你絕對不會認同這是想表現「二個人」,因為畫面中,這二位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是「一組」人,而不是「二個」人。
位於同一基底內
再來,在第一圖組,看到右側「無添加」了嗎?這裡有一個框框被畫了出來,形成了一種「底部界線」。於是,那個在右上方的「打勾」,因為位於框框內,即位於底部範圍 內,所以也被認為是同一群的。
你決不會把「明王」頭上的小佛像,試著要去和上面的各種大小文字,進行某種群化之可能。雖然,小佛像和文字之間的距離真的很近,很有吸引力去群化。
但你不會有那種感受出來。為什麼?
因為明王的後面有襯底紋路,而這紋路形成一種基底作用,把明王和其頭上的小佛像綁在一起,緊緊地固著在同一基底裡。
你不會把二個書纖去群化在一起。即使,二個已經疊在一起了。為什麼?
因為二書纖的背景色形成二個很不同的基底範圍。不同的基底,即背景域,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會把在同一基底域內的東東,綁在一起。
同基底背景域是很重要的群化技巧概念,但往往被忽略。下圖是用「顏色」來形成同一基底而群化。
資料來源:紅糖美學(2019)。《版式設計》。台北市:睿其書房。頁20。
物件與物件重疊
這即是我們常說的圖壓文或文壓圖,或圖壓圖的形式。這是很現代感的作法。
這其實是把不同物件放在同一背景域內,的運用。
看到下面的「3~5人份」這字群了嗎?它就壓在圖上。右邊的「圖片僅供參考」這字群,也是壓在圖上。
我們會將這二者和湯底大圖視為「一組」意義的構成。對「標題」進行補充說明。
標題字的二行,其實是用二組不同字體以及不同顏色字來構成。這很容易被認為是二組訊息。
但你看到,這二組字居然壓在一起。於是,原本可能是二組的感受,又被打成是一組意義了。
再來,請注意。「撼山河」是在上面的,所以是更接近看的人,這易於形成「主體」。所以,合理的說,這句應是如是前後排列地被理解:撼山河,兄弟相愛。
再仔細想一下:撼山河,兄弟相愛。真的不同於:兄弟相愛,撼山河。嗯,你講得出不同之處嗎?
群化是動態的作用
位置空間與群組的創造之間,是一種動態的關係,畫面一變,理解就變化了,很考驗創作者。
資料來源:Clements, B. & Rosenfeld, D./ 塗紹基譯 (1983)。《攝影構圖》。台北市:眾文圖書。頁23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